過年,也稱為春節,是中國人的新年,也是中華民族最隆重、最熱鬧的傳統節日,大概有4000多年的歷史。過年的習俗,隨著時代的變遷、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,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還一直相傳至今,如剪紙、貼春聯、祭祖、拜歲、點爆竹、拜年等等,這些傳統的過年元素,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,體現了中國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,有好多節日元素已被申請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像剪紙、社火等民間文化瑰寶,值得后人繼續發揚光大。
今天周末,吃過晚飯,和女兒一塊散步,看到小區里到處“大紅燈籠高高掛,火樹銀花不夜天”的節日裝扮,我特興奮,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道平常的《慶新年》:“鞭炮聲聲迎新年,妙聯橫生貼門前,笑聲處處傳入耳,美味佳肴上餐桌……”春節馬上就要到了?我沉浸在對兒時過年的無限遐想中……。
我少年時代是在八十年代初期,物質生活較拮據,過年才可以吃肉、穿新衣服;過年才可以結伴成群看社火、猜燈謎;過年才可以拿上壓歲錢,買上一串早已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蘆等等,因此,那時候天天盼著過年應該是每個小孩的真實想法,那種過年的味道一直令我深深地眷戀和懷念。
其實,我最喜歡的是臘月里剪窗花,它為過年的喜慶氣氛添上別樣的節日元素。八十年代初期,干什么都是自己動手,現成可買的東西較少。剪窗花是女孩子必須要學的一門手藝,因此我七八歲時就跟著姐姐學剪窗花。開始先是學熏花,這一步雖簡單,但可也是一門技術活,稍不注意就會把樣板給燒焦了。那時候,一般剪紙的樣板都是你借我、我借你的,最后用完了是要歸還人家的,所以過熏花這一關給我印象特深,由于樣板被我燃燒過好幾次,因此也沒少挨姐姐的揍。第二步,就是疊紙、縫紙。往往一個樣板要剪不同顏色的好幾對,因此,把不同顏色的紙根據花樣的大小折疊,關鍵是一對窗花必須是左右對稱,因此要求同顏色的紙張必須是相扣著放,否則剪出來的一對窗花是念念,即都是同一邊的,沒法用,這種錯誤我也沒少犯;其次就是縫紙,縫的針腳不能太大,否則容易被剪斷,同時,縫針孔也不能太大,線要拉的勻稱,否則細線條處也容易被扎破。最后一步就是剪窗花。剪窗花三個技術要領,即扎的要透,剪的要細、裁的要均勻,每一樣都要非常扎實的功底。巧手往往剪的是窗花活靈活現;而笨手剪的窗花卻是粗胳膊粗腿。同是一個模子,剪出來的風格卻大相徑庭,我一直很崇拜姐姐,它剪出來的窗花就栩栩如生,是一件極佳藝術品,讓人愛不釋手,而我剪出的窗花,只能貼在我家廚房等不顯眼的地方,對此我耿耿于懷很久。
我也喜歡過年時家家門前張貼的對聯,那是一種以工整、對偶、簡潔、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的背景,抒發美好的愿望,是中國特有的且富有文學形式的節日元素。小時候,大年初一一大早吃完混沌,我們幾個好伙伴就相約著挨家挨戶瞧對聯,那一個個認真誦讀對聯的樣子我至今記憶猶新,常常我還會情不自禁地把好的春聯抄在小本上,既可給來年提供素材,也可從中積攢知識,其樂無窮也……
隨著時間年輪的轉動,我愈發喜歡過年,喜歡玻璃窗上的喜鵲登梅,肥豬拱門的喧鬧;喜歡鞭炮炸響的熱鬧,大街上高蹺、旱船的瀟灑;喜歡鑼鼓社火的威武雄壯,大年拜歲的尊長禮儀……,這些傳統的節日元素充實了過年的味道,更為來年播下希望的種子。(計量檢驗中心 趙小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