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煙波浩渺中閃爍著光,乍看好像一把萬家燈火。”——題記
熙寧年間,最后一抹霞光也散入迢迢星河,取代它的是遠處綻放的煙花,鑾光溢彩,如山如潮,如澤如夢。“溫暖的光影下人聲鼎沸,食物香氣隨風傳出很遠很遠。”
此時正意氣風發的新相看著街上的熱鬧場景有感而發,揮筆間灑下經典。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千門萬戶瞳瞳日,總把新桃換日符。”
說到這“爆竹聲”,時至今日看或許是聽不到了,每當提起新年,中國人卻還是會想起滿街的鞭炮聲此起彼伏,一聲蓋過一聲,那般震耳欲聾,好不喜慶,好不熱鬧。總說沒了煙花爆竹就沒了“年味兒”,轉念一想,燃燒的爆竹沒了,那一片紅光寓意的紅紅火火,辭舊迎新,仍在歷史的長河中徜徉,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記憶中流轉傳承。
“過年”在中國人關于傳統的記憶里有著重要的地位,“除夕”是舊年的結束,“初一”是新年的開始,“寒隨一夜去,春隨五更來”“過年”即辭舊迎新,納財接福。而農歷新年這一天,對中國人來說意味著“虛歲”又長了一歲。嘆何其有幸,年歲并進。除夕日,最重要的莫屬貼對聯一日稱桃符。“且將陳對撕紅去,再把新桃寫欲求。”千家萬戶張燈結彩祈求多福,幾聯紅紙寄托著中國人的愿望,平仄協調間寫的是虔誠的祝福。
年三十,通宵,燈火人如織。華燈初上,萬家團圓。新冠疫情下如潮水般的人群不再,溫暖依舊。椒盤紅燭,柏酒金杯。多少人一年到頭盼著那頓的年夜飯,不求烹羊宰牛,美酒佳肴,只愿闔家團圓,幸福安康。殘蠟余更盡,新年曉角催。疏梅送臘,歲轉韶華。“城市慷慨亮了一整夜的光,如同少年不懼歲月長。醒來,春風將暖氣吹進屠蘇酒,初升的太陽照遍千家萬戶,灑出橘子色的光暈。辭歲迎新更萬象,春滿人間。
辭舊迎新之際,億萬國人經過春節假期休整,會緊密團結,發揮生龍活虎的干勁,展現氣吞萬里如虎的氣魄,艱苦奮斗,心手相連一起前行。春風吹十里,今夜共團圓。
春節帶著中華民族最濃郁的情感、最溫暖的期盼、最美好的祈愿,凝聚成了一個嶄新的起點。我們正沐浴在一個新時代的春光里:中國共產黨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,擊鼓催征、奮輯揚帆,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的趕考之路。
春節里人們迎春接福,是大膽去擁抱新的氣象、新的自我鞭策。從古至今,人們總在春節之際與過往作別,并期盼未來。因為大家已經聽到了春天的號角,準備好拿出新行動,譜寫新篇章。
愿中華民族像記憶里的“年”一樣薪火相傳源遠流長。惟愿山河錦繡,國泰民安。和順致祥,幸福美滿。(動力能源中心 王玥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