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燕子,穿花衣,年年春天來這里……”童謠里的小燕子在春天時常到尋常百姓家,銜來濕漉漉的春泥,在房檐下筑巢。這是燕子與春天的約定,也是我對于春天的一份記憶。
“幾處早鶯爭暖樹,誰家新燕啄春泥。”春天,氣候變暖,東風漸軟,柳條兒上泛起一層綠意,水面解開了冰凍,小草冒出尖尖的嫩芽,杏樹的枝頭綻開粉色的花,燕子就好像收到了春天的信,從它們過冬的地方回到北方,回到它們曾經筑巢的那戶人家,開始搭建新的巢穴,孕育一窩小燕子。
我家老屋還在的時候,房檐下就有一個燕子窩。第一年它們打算來房檐下筑巢時,天天在院子上空視察,徘徊了三四天之后,它們嘴里就開始銜著拌著漿泥的干草飛到房檐下,留下了它們新房子的第一塊“磚”。自那以后,它們時常飛進飛出,像是把我們的院子當成了自己的家,一點也不怕人。
母親說“燕子不落苦人家,燕子選擇了我們家的房檐,說明我們生活過得不錯呢。”盡管那時我們家并不富裕,母親還是樂呵呵地這么說。
燕子筑巢后,一群孩子時常仰起頭來觀察進度。
“今天泥里有羽毛哩。”
“呀,造得這么快。”
“燕子那么能飛哩,一天幾十趟也不覺得累。”
孩子們你一眼,我一語,看得津津有味。
勤奮的燕子用一趟趟的飛行換來了一個逐漸結實、成型,最后的形狀好似一個倒扣的碗,只是那碗中間豁了一個口子。那個口子是燕子的家門,它們回來休息時就從口子鉆進去,身子在里頭,毛絨絨的腦袋露在外頭。
燕子和春天一起回歸,也和春天一起成長。泥土雕琢的窩成型后,它們就要忙活孕育雛鳥的事情了。
雛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孵化,一出生就張著嫩黃的嘴巴,嘰嘰喳喳的叫喚。它們出生以后,房檐下就變得十分熱鬧。
為了防止小燕子掉落,以及路過房檐下的人被燕子的糞便砸中,父親專門在燕子窩下吊了一塊木板,保護著燕子,也保護著我們。
小燕子長大后也和它們的爸爸媽媽一樣,到春風里飛翔,有時也落在院墻上、電線上,嘰嘰喳喳地說著話兒,喚醒春天。
后來,老屋拆遷,燕子似乎感知到了,那一年春天再沒有回來。我們也離開了那個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老屋。
“燕子來時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”燕子來,春風起。今年的燕子想必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了吧。(計量檢驗中心 馮紫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