爭講分毫,是市井生活中常見的一幕。清晨,我從診所看病回家,途徑熱鬧非凡的三國廣場菜市場,原本并無買菜之意,卻在不經意間被一陣響亮的吆喝聲所吸引。一位賣菜的老婆婆手持擴音器,反復地喊著:“萵筍不拔葉子三毛一斤,拔葉子一塊一斤。”那聲音穿透市場的喧囂,直抵人心。聽聞其價格頗為便宜,我隨即停車駐足,決定前去一探究竟。
老婆婆略顯富態,圓目炯炯有神,審視著過往行人,精明盡顯。我蹲下身來,仔細挑選萵筍,拿起又放下,反復端詳。其實,對于萵筍的挑選,我并無慧眼,也并不在行,左顧右盼之間,實在無法分辨粗細優劣,更不明嫩老之分,就借助旁人挑選的萵筍憑感覺進行選購。
正當我選出兩根看起來還算不錯的萵筍時,老婆婆突然厲聲喝道:“這么便宜,你還拔葉子?不拔葉子三毛一斤,聽不懂嗎?你買了買不買算了!”那聲音洪亮得如同驚雷一般,讓我猛地抬起頭,好奇地望向她。此時,一旁選購的女士尷尬地抬頭笑了笑,輕聲回應:“聲音小點嘛,不拔就是了”。
這位女士臉上粉底厚白,身著粉色印花旗袍,約四十多歲,裝扮精致,氣質優雅。然而,她買萵筍的舉動卻讓我感到有些費解。平日里,我婆婆買東西時也喜歡討價還價,和賣主爭講一番,而這位女士的舉動,是否也在爭講分毫,試圖占盡利益?我不禁陷入沉思。在我看來,這似乎有所相似。生活中,總有人爭講分毫,欲占盡便宜,但他們真的能得到滿足嗎?我無從知曉,因為我素來不喜講價,認為占小便宜無益。
正當氣氛有些尷尬之時,老婆婆的語氣漸漸平和下來:“今年干旱嚴重,種菜極不容易,后邊菜價肯定會漲。”話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和艱辛。作為農村人,我深知氣候不好,農人受苦。想到洋縣老家的公公,每日需從井中抽水,用三輪車運至田間澆灌,早晚兩次,辛苦備至。我深感老婆婆的憤怒情有可原。菜農勞作艱辛,顧客過分挑剔,確實讓人難以心安。
買賣氣氛逐漸緩和,那位女士已選好萵筍稱重,“一塊錢”老板說道。我目測她選了四根,隨后也選了四根稱重結賬,“一塊四”我所選的萵筍較為粗壯,我掃碼支付后,旁邊的女士也準備掃碼支付。萵筍買好后,我騎上車往家的方向駛去。
歸途中,那個拔菜葉的精致女人的面容反復浮現在腦海里。俗語云“先敬衣冠后敬人拔”,如今的社會大抵如此。然而,衣冠之下,人心是否一致?我回想起一句諺語“人情一匹馬,買賣爭分毫。”這句話雖然有些夸張,卻也在常理之中。常態下,正常交易過程中的爭講分毫行為無可厚非。但面對今年漢中氣候干旱、農家人之艱難、菜價之低廉時,仍過分爭講分毫,想盡辦法剔除葉子以減輕重量,這種舉動實屬不妥。
生意之道,不僅在于金錢的交易,更在于“分享”與“生生不息的善意”。誠信為本,理解至上。若買賣雙方能相互尊重與理解,社會將更加和諧安定。爭講分毫,藏在人間煙火中的微妙較量,讓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。愿我們都能以寬容之心,理解他人不易,共同營造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。(煉鐵廠 劉文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