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平是一條難得的路。
究竟和平與我們的距離有多遠呢?當冬奧會結束,俄烏沖突成為了全球最炙手可熱的話題,全球局勢再度劍拔弩張,而我們所要思考的正是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關系。正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《戰爭與和平》所闡述的那樣,戰爭是爭奪資源后的暴力升級,但和平卻更應該是全人類的向往與期盼,因為只有在和平年代方能展現幸福和歡笑。
當戰爭一打響,其實輸贏就已成定局,因為在這場戰爭必然不會有贏家,總會有人死傷,總會有人失去家園。失去家園的意義并不是只是房屋被毀,而是家鄉被破壞,父親或是兄弟被迫走上戰場,母親或是姐妹留在家中惴惴不安,害怕哪一天戰爭的炮火就在隔壁鄰居燃起,不安和恐懼困擾著每一位身處戰爭國家的人們,他們的情緒、想法與生命安危都在戰爭中失敗,成為戰爭的教訓。
回望歷史上的大戰,每一次大戰引發的資源掠奪都讓勝利者嘗到甜頭,但是發動戰爭的人總是忽視了人們的生命與幸福,一意孤行去在戰爭中攫取,滿足侵略野心,終會遭受更多的指責和教訓。不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分子,忽視人類和平,只會在史書里留下血的教訓,然后讓后人銘記這樣的慘痛經歷。然而前車之鑒仍然歷歷在目,但總有人想要在戰爭中去獲得利益,讓和平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再度成為了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。
俄烏局勢發展到現在成為一場持久戰,世界各國都因為各自的利益參與其中,一葉障目,領權者以自身利益來爭取更多,但是他們總是忽視了人的存在,忽視了人的生命,在利益面前人命并不值一提,這是與人道主義相悖的,也與我們崇尚和平是相悖的。不論最終的結局如何,我們在電視上總能看到那些流離失所的難民,看到那些失去家園的孩子,看到那些一無所有的父母,以及為了國家走上戰場的軍人,他們全力以赴來完成使命,這一種勇氣都值得我們肅然起敬,因為他們無法選擇,卻舍生忘死。
不禁再次要問,和平與我們的距離到底是近還是遠。也許戰爭與我們很遙遠,但是身處戰爭的人和平卻是很遙遠,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友善的心,要設身處地、換位思考那些正身處于磨難之中的人,想想他們的難處與不易,讓我們與他們感同身受,更進一步加強了對于和平的渴望,也讓我們更愿意去幫助身邊的人,去守護家園,去感受更多,體驗更多,去珍惜當下,去把握現在,拉近與和平的距離。
當我們身處和平中,更需要珍惜彼此,避免因為距離而產生隔閡,與暴力與戰爭永不相交。(動力能源中心 王玥芹)